全球正掀起一場以人工智慧(AI)為核心的產業革命。從生成式 AI 到智慧製造、智慧交通,科技正重塑產業鏈與就業樣貌。臺灣在「智慧國家方案(2021–2025)」推動下,已奠定數位創新的基礎,包括 5G 普及、AI 創新應用與跨域產業合作。
「智慧產業」分組以「賦能百工百業轉型升級」為願景,透過更廣泛的智慧應用與資料共享機制,加速各產業的數位轉型。同時,在強化科技實力、帶動經濟發展與提升關鍵元件自主性的基礎上,政府也放眼全球市場,推動跨國合作,讓臺灣加入全球民主韌性供應鏈。
AI 已成為全球經濟的新引擎。各國紛紛強化技術自主與倫理治理,推動在地模型與算力體系的發展。「智慧國家2.0」綱領的目標,是將臺灣打造為全球 AI 影響力中心,在技術研發、人才培育與應用導入上同步布局,建構完整的 AI 生態系。
未來四年,政府將持續推動生成式 AI 與本土語言模型研發,並培育 20 萬名 AI 相關人才,促進新創與國際企業在臺設立研發據點。這不僅是技術投資,更是建立臺灣在 AI 時代自主實力的重要一步,確保關鍵技術能量與產業應用並行發展。
數位發展部在「2025 全球 AI 高峰會(WITSA Global AI Summit)」說明臺灣在國際戰略上的 AI 發展應用與佈局 (圖/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)
智慧國家 2.0 的另一項核心,是讓 AI 成為各行各業的共通能力。透過自動化流程與導入大數據、雲端技術,臺灣企業能即時掌握生產與營運數據,不僅提升管理品質,也能監測碳排,協助企業降低耗能、邁向淨零。
數位化與永續轉型是全球產業發展的趨勢。智慧國家 2.0 將以「產業 AI 化」為主軸,聚焦製造、醫療與農業等重點領域,導入 AI 能源管理與碳足跡分析,協助企業精準管理排放、提升能源效率。AI 不只是提升生產力的工具,更是驅動企業邁向綠色競爭力的關鍵技術。
資料與科技不僅能帶動產業創新,也能融入生活。文化部於 2024 年推動的 「5G 內容力・技術力跨域創新生態系計畫」,共有 139 件提案,歷經初選及決選會議評審之後,最終遴選出具備創意、跨域共創且有市場發展潛力的文化內容與服務的 13 件創新作品,像是結合 VTuber 與 3D 的「悠遊子午」、以獨特美術風格打造的解謎遊戲《 喬伊的箱子》。這些提案促成文化產業跨域與科技業合作,展現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潛能。
延續這個方向,智慧國家 2.0 強調資料驅動創新,推動 XR 展演、發展 AI 模型以防制詐騙,並以數據分析協助健康管理與運動訓練。未來四年,政府將持續拓展智慧應用,讓科技不僅促進產業成長,也能實際改善民眾生活
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地緣政治變化,使「韌性」成為產業政策關鍵。智慧國家 2.0 以「自主、分散、合作」為原則,推動具民主韌性的產業鏈。
政府將推動無人機國家隊,打造高附加價值供應鏈體系,以提升資通訊、半導體、精密製造等產業轉型、建立拓銷聯盟開拓海外市場,並擴大外銷與技術合作。同時,我國將逐步提升製造業供應鏈的自主生產比重,確保技術主導權,並透過多元供應鏈與本土研發能量的結合,鞏固臺灣在全球民主供應鏈體系中的地位。
行政院長卓榮泰參加參訪「亞洲無人機 AI 創新應用研發中心」(圖/行政院)
位於嘉義縣的「亞洲無人機 AI 創新應用研發中心」是臺灣重要的無人機產業聚落(圖/亞洲無人機 AI 創新應用研發中心)
此外,政府將發展「領航型技術」,以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為基礎,吸引國際頂尖半導體與 AI 大廠來臺設立研發中心。2024 年,臺灣已與輝達(NVIDIA)展開多項合作,從智慧工廠數位模擬到 AI 超級電腦建置,逐步形成跨國研發夥伴關係。接下來的四年,臺灣將持續導入國際前瞻研發資源,建構創新研發聚落,讓新興技術的應用市場在地落地生根。
回顧 2021–2024 年,智慧國家方案奠定了臺灣的數位基盤與創新動能。智慧國家 2.0 將在此基礎上,推動 AI 技術產業化、產業 AI 化與供應鏈韌性,並持續與全球產業發展趨勢接軌,打造兼顧創新、永續與安全的智慧經濟架構。
從工業到文化,從企業到生活,智慧產業的推進不只是技術升級,更是一場全民參與的轉型,讓臺灣以創新與實踐邁向更具韌性的未來。